南山寺[廣西省貴港市寺廟]

南山寺[廣西省貴港市寺廟]

南山古寺坐落在廣西貴港市城南4公里處南山公園獅山岩洞內,寺院香火繁旺,古鐘臥於岩洞,其周圍大大小小岩洞及金剛殿中,有自北宋起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石刻遺蹟,形式有詩詞、題記、題額、序跋和修葺捐資題名碑等。古剎周圍眾峰林立,姿態各異,風景秀美,是貴港市城市休閒的最好去處之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南山寺南山寺
南山寺,位於貴港市城區南郊東南約3公里鬱江岸邊二十四峰中的南山公園內獅山岩洞裡,是千年古寺,嶺南名剎。

南山寺是貴港旅遊勝地,屬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南山名勝古蹟的保護和修建工作,1977年起,南山寺擴建為南山公園,總面積達1354.6畝,其中石山占772.5畝。至今天止,南山已建石級水泥登山路三條,兩條分別建於寺的東西側,各寬1.3米,總長451.7米,均置鐵桿扶欄,老幼上落安全。另一條建於驢山,開闢了驢山遊覽新區。此外,還建了古香古色圍牆170多米,古裝企樓式園門一座,亭台樓榭多座,混凝土水泥環塘路一條,寬3米,長490多米;又另鋪築混凝土遊園路600多米。公園內外遍植各種樹木花卉4萬多株,四季常青,花香滿園。連線中山路的南山公園主幹道已通車,交通方便。再有,在寺西還建有兩層古青石樓文物陳列館,展出羅泊灣一號大型漢墓出土文物;在寺東建有烈士陵園,豎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前有譚壽林、董銓漢兩位革命烈士的塑像,還有黃彰烈士墓及其塑像。貴港市人民政府除了引資建動物園外,還引資4000萬元興建南山賓館,把南山公園建成了A級國家旅遊景區。不久,南山寺將以嶄新面貌,迎接海內外遊客的光臨。

南山海拔70米,為鬱江畔24峰之冠。山上奇岩峭壁,雜樹間生,景色雅致。相傳昔有不老松,今半山尚有“不老松”崖刻。山前山後有岸洞11個,洞中多有宋以來題刻,觀音岩內還有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登臨山巔,可鳥瞰全城。南山寺於南山上,始修於宋朝,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前兩次住寺,題“南山寺”,稱南宗正脈,是西江重要佛寺。“山明水秀本從來,雲水光中計四峰”。寺依山踞洞而建,門外有菩提樹,寺內曲徑通幽,有宋、元、明、清石刻百餘方和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大鐵鐘等歷史文物。洞內鐘乳石豐富多姿,有飛來佛、石獅、石象、石鯉等,另有晉代葛洪煉丹遺址和流米洞遺蹟。南山寺歷代為旅遊勝地,今寺內石刻與宋代鐵鐘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二十四峰,根據各山的不同形狀分別名為:獅山、文筆山驢山、馬山、雞兒山、屏風山、棲鳳山、靴山、風浪山、三台山、大鐘山、朝笏山、螺山、蓮花山、白鶴山、尖山、香爐山、望夫山、獨寨山、兩面山、涼帽山、龜山、鳳凰山,形似獅子,半山腰有兩個石洞,分列於獅鼻兩邊,形似獅子的兩個鼻孔,山上遍長“龍骨草”,把整個獅山覆蓋得嚴嚴實實,活象一隻披茸醒獅。迎著初升紅日,獅山就會出現“醒獅朝陽”一景,煞是好看。南山寺就在獅山下依山據洞而建,掩映於萬綠叢中,山前群峰環繞,如向獅王俯伏朝拜狀,構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秀麗勝景。

歷史沿革

南山寺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於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善智和尚來到貴州(今貴港),踏遍山川,最後選在風景如畫的獅山岩洞裡建立寺廟,供奉如來、三寶諸佛,自此南山寺香火興旺,名氣日盛。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以宋太宗墨跡賜天下名山,南山寺獲賜太宗御書224軸,並建御書閣安奉。當時,南山已成為天下名山,揚名中原大地。宋仁宗於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大力整頓寺宇,下令“毀天下無額賜寺院”,由於南山寺是州治所在的寺廟,素負盛名,宋仁宗乃親書“景祐禪寺”匾額賜給南山寺。因此南山寺又名景祐禪寺。自此,南山寺聲名遠播,成為嶺南名剎,終日香客盈門,達官貴人、騷人墨客慕名來游者,絡繹不絕。這是南山寺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

大事年表

南山寺南山寺
晉代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藥物家葛洪(284-364)任勾漏令(北流縣)期間來南山採藥煉丹。
唐代皇后武則天(624-705)賜經五千卷給南山寺,建賜經樓貯藏。慧能(638-713)開創的佛教南宗、良價(807-869)開創的曹洞宗.義玄開創的臨濟宗先後傳至南山寺,在縣內廣泛傳播。
宋代至道三年(997)宋真宗以太宗墨跡“天下名山”賜南山寺。至道四年(998)宋真宗又賜太宗御書224軸,建御書閣安奉。
1025年江西名匠曾守敬鑄大鐵鐘一口,俗名“飛來鍾”
1034年宋仁宗下令“毀天下無額賜寺院”,親書“景祐禪寺”額賜南山寺。
1041年陳待制來游,題詩觀音岩壁。州學教授陳□書跋摩崖。
1068年左藏官李時亭、曾文清詠南山御書閣。
1094年宋貴州郡守俞括作游南山寺。
1101年宰相章惇貶雷州,路宿南山寺,與蜀僧奉忠同食蛇肉,詠夏雲詩,載《冷齋夜話》
1126年宰相李綱謫雲南,路經南山,作《次貴州》詩。
紹興年間鬱林縣令趙,為上官游南山葛仙岩題刻立石。
1133年御史中丞、河北人王安中貶象州,攜子侄來游,在大洞正崖題刻。
1147年貴州知州趙約之的兒子趙公甫兄弟,陪父母來游,題刻於大洞西崖。
1169年邕州史、山東梁竦攜眷來游,題刻大洞正崖。
1170年知制誥學士、臨桂石安民來游,留題丹灶對面。
1173年郡守、桂林人唐弼,書石安民詩跋摩崖。
淳熙年間漕官魏瀚來游,記文摩崖大洞前。
紹熙年間郡守陳昭嗣作“二十四峰稱小桂,山明水秀本從來”詩一首。
1196年知州、福建人陳讜率僚屬同游,在大洞、北洞題書摩崖。
1197年陳讜作南山詩在觀音岩摩崖。
1200年前潯州司理參軍馬一登撰《南山寺前後住持題名記》刻石,相傳第一代住持為善智,已醜端拱三年初開山。寺僧有達刻,距開山已200多年,失考。
1210年郡守、浙人江邦佐題詩摩崖於通堂外東崖。
1213年郡守、福建人林采勸農南山,在大洞題詩摩崖。
1233年趙煥游北洞題書摩崖。
元代大德四年(1300)第一次重修南山寺。
1300年貴州知州、蒙古人燕帖木兒刻《重修南山寺碑記》。
1321年圖鐵睦爾親王被放海南,路過南山遊覽。
1323年圖鐵睦爾奉召還京,重遊南山,書題“南山寺”三字留贈。
1328年圖鐵睦爾登基稱帝,號文宗。州官周天祥將“南山寺”刻匾飾金。
1329年周天祥將“南山寺”匾字摹下,刻碑書跋,追稱“御書”。
明代初年京官秦儼題《貴縣南山》七絕一首。
1372年廣西提刑按察司、福建人葉原賀題《游南山景祐寺》在大洞摩崖。
1440年時正統庚申,明建文帝流落南山為僧已40年,作詩一首要求回京。相傳,建文帝朱允文1402年下野,便來南山寺拄錫,《貴縣誌》有載。
1466年雲南鶴慶知府、貴縣貢生蒙普書刻寺產碑。(毀於“文革”)
弘治年間吏部尚書、廣東人湛甘泉題游南山五律一首。
1545年潯州知府王貞吉題“南山萬壽”摩崖大洞。
1546年貴縣舉人鄧朝賓題游南山詩一首。
嘉靖年間貴州巡撫李義壯、貴縣貢生周邦瑞各題南山詩一首。
1551年山東人、武官公濟奎游山摩崖大洞。
1562年福建人台石,題“石佛洞、流雲洞、振衣岩、白雲居”並摩崖。
1563年京官、江蘇人董傳策貶南寧來游,作《游南山記》。
1568年廣西布政使司、左江參議,四川人張佳胤書刻《游貴縣南岩記》。
1575年潯州通判、河北人歐陽曉留題大洞摩崖。
1581年換“飛來鍾”橫木。
1582年貴縣知縣、廣東人譚耀題南山詩。
1584年福建道監察御史譚耀捐鑄鐵鐘一口給南山寺。
1588年貴縣知縣、南海人林朝鑰刻游南山詩碑。
萬曆年間文學家、戲曲家湯顯祖題“直下寶江明月影,能開二十四峰雲”詩。
1610年貴縣舉人梁夢麒唱和詩刻碑。(毀於“文革”)
萬曆年間廣東四會縣知縣、貴縣舉人黃守規題“洞門雲鎖三冬暖,石室風生九夏涼”對聯並摩崖。學使劉節題游南山詩一首,李知微題南山石佛詩。
1629年置鐵鐘一口於觀音閣。(已毀)
1630年刻捐鐘鼓齋銀碑。(鐘鼓已毀)黃贊祚書《送宜仙洞寺田碑》。寺田147石。
1637年著名旅行家、地質學家徐霞客,從桂平來游貴縣,因船誤未游南山,在《徐霞客遊記》中深書遺憾。
1640年京官、浙人金堡因直言被貶,入南山寺為僧,法號談歸。
清代初期流雲洞頂出米。
1657年知縣、福建人楊必正在南山寺內設考場考選秀才。
1659年考生曾光國題《肄舉偶成》於北洞摩崖。
1666年副總兵官王三錫題“南宗正脈”於大洞摩崖。
1683年縣人、進士李彬與實音和尚唱和詩刻石。(毀於“文革”)
1686年知縣、雲南人楊燝游南山詩刻石。(毀於“文革”)
1690年貴縣舉人李懋培游南山詩摩崖觀音岩。
1701年曾光國書《新修合洞佛像寶座記》,立碑。
1705年潯州知府馬國禎題“聖跡仙風”額摩崖。
1706年春雨滂沱,大石墜下,壓塌西樓及僧廚。
1709年李彬書《重修三官樓記》碑刻石。
1714年重修寺宇佛像,建八角亭金剛殿。李彬書刻“宗風秀”石門額。
1715年置寺田,租谷60餘石。
1717年置寺田,租谷11石5斗。
1718年李彬書刻《創建八角亭記》。立碑。
1727年置寺田,租谷1萬2千斤。
1729年刻《萬年香燈記》碑。租谷150石。
1733年再任知縣,天津人孫超書《游南山記》摩崖觀音岩,題聯摩崖洞門。
1736年重修合洞佛像,改建佛殿。
1737年知縣、安徽人朱士鈺游山題詩二首,在大洞、觀音岩摩崖。
1740年潯州知府、徐州人李綺登宜仙洞,題詩摩崖於觀音岩。譚鄭書《贈廓和尚志序》碑刻。貴縣進士、貴州錦屏知縣宋運新作《南山廿四峰記》
1758年知縣、四川人石崇先題詩刻碑。(已毀)
1759年石崇先刻《九月南山》詩碑。(已毀)
1763年知縣、山東人臧祚鞏題南山寺二首刻碑。(毀於“文革”)
貴縣貢生梁夫作《南山石鐘驗風雨說》。
1774年重修通堂佛像,刻碑。
1783年重修八角亭金剛殿。
1789年重修石門牆及上小閣。
1790年湖南湘西人趙璣在後山題“問心”摩崖,獻鐵磬一隻置佛座前。
1832年貴縣舉人陳佐極游南山詩刻碑。(已毀)
1836年貴縣貢生林鶴齡作《游南山禪院詩》。
1844年南海何世文重遊南山題詩二首,摩崖洞門。
1853年重修通堂殿宇。貴縣秀才馮會作詩二首。
1868年知縣、福建人黃玉柱作游南山詩。貴縣舉人陳芝誥作《游南山記》。
1869年教諭、灌陽人莫潛題《游南山》、《風雨亭》詩。
1871年西岩墜石,壓塌僧廚,傷和尚三人。
1872年典使、江西人李貽芳題《南山石龍》詩,縣人羅佩琦書跋刻石。(已毀)廣西學使,安徽人郭懷仁題游南山詩。
1891年貴縣貢生、浙江道官陳書《補刻南山詩碑》。(已毀)寺東御書閣殘址改建菩提閣。
1892年觀音堂前石墜,壓壞僧房。
1893年陳芝誥作《重遊南山記》
1900年貴縣舉人、華州知州黃世瀛題“五嶽歸來”對聯,摩崖石佛洞。
貴縣進士、南寧府教授林乃檉作《游南山景祐禪院》詩。
1909年廣東人曹碩超作《重遊南山詩》摩崖。
1910年桂平溫葆和《重遊南山詩》刻碑。
1911年興業紳士何XX父子送仿玉獅頭香爐於佛前。
民國時期
1913年廣東護軍副使、雲南人龍濟光捐建西平台,書刻《構台記》碑。
1914年前知縣、陸軍少將龍覲光捐建半山亭,刻碑。
1925年貴縣李峻德《記遷愚石子南山石刻》立碑。(毀於“文革”)
1936年修山寺前座。在後山建舍利石塔,梁岵廬書《舍利塔記》刻碑。
1939年抗日愛國將軍蔡廷鍇駐節南山,載《蔡廷鍇回記錄》。
解放初期南山寺的田產被沒收分配給農民,寺由縣文化部門管理。
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公布南山寺石刻,宋代鐵鐘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梧州紅衛兵來貴縣串聯,毀壞南山寺的佛像和部分石刻。
1971年新塘鄉邊岸大隊用南山寺做國小校舍,前後約兩三年。
1975年附近農民挖南山寺岩洞的泥土作肥料,寺內地面遭受嚴重破壞。
1976年國家文物管理局局長王冶秋到貴縣指導發掘羅泊灣一號漢墓時,視察南山寺。
1977年廣西文化廳撥款10餘萬元修復南山,重建佛像,複製部分石刻,重建半山亭和山頂風雨亭,新修梯級石砌登山路兩條和寺外圍牆。同時,縣政府撥款建石樓文物陳列館一座,磚木結構平房兩排.飲食店一座,基本形成南山公園。1982年12月全部峻工。
1983年南山寺無償劃歸貴縣園林所管理。1984年增建南山寺圍牆門樓。
1985年貴縣人民政府公布南山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文通知,將南山寺歸口文化部門管理。
1988年縣政府撥款修築南山公園主幹道,連線西江大橋公路。
1989年縣級貴港市舉辦紀念南山寺建寺一千周年慶典活動,娛樂一晝夜。兩台戲、一台山歌、一個書法展覽。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克武,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羅立斌,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廖聯原、韋瑞霖,原中共貴縣縣委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秘書長周可正,原中共貴縣縣委書記、廣西日報社長楊誌慶,原中共貴縣縣委副書記、玉林地區政協聯絡處副主任黃醒懷,廣西人民出版社社長呂梁,中共廣西區委統戰部副部長陳海清,貴港市黨政領導勞以雄、梁雨祥、覃啟莊、譚錦福、甘昌光、韋永健、韋啟新、丘習傳,向如心、李業甲、梁澤漢、甘玉麟以及老幹部黎祿廷、閉子麟參加慶典活動,並分別題字、題詩、題書祝賀。貴港市紀念南山寺一千周年活動組織委員會編印了《南山石刻》(拓片影印本)和《南山志》。部分港澳台同胞和廣大市民捐款修葺南山寺。
1990年貴港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南山寺千年紀念詩詞選》,封面書名由廖聯原題寫,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甘昌光作代序。
1991年拆除南山寺東樓。
1998年南山寺無償劃歸市宗教辦公室管理,由佛教界使用。拆除大殿通堂,另築佛像,恢復宗教活動。
現貴港市人民政府投資八千萬擴建南山風景區,然後爭取創建成國家4A級景區.

主要景點

文筆山

南山寺南山寺
文筆山巍峨高大,厚重端莊,西看如支筆,東望似猴子,北眺像觀音。山前有一池塘,據說,以前常有驊騮(猴子)、鳳凰在塘邊或塘中戲耍,故名驊騮塘,又名鳳凰塘。相傳,文筆山是貴港一支神筆,它以驊騮塘為墨池,大地為紙,舔之不完,寫之不盡,是貴港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八角亭

從文筆山行約400米,就到坐落獅山的南山寺步入寺門,再沿石級而上到八角亭。此亭始建於清初,乾隆後期重修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南山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亭內供奉大肚佛,兩側是四大金剛,亭的三面牆壁鑲滿一塊塊石碑。亭東第一塊是建八角亭的碑文,文曰:清朝初期,南山寺“景物蕭疏十之四五”,據貴縣誌記載,那時,由於農民起義紛呈,清立國十三年後才有縣官來坐衙執政。碑文里說的知縣澹(淡)公,就是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到任的。

南山大洞

從八角亭沿著之字形石級直上,就到南山大洞。洞門刻有:“洞門雲鎖三冬暖,石室風生九夏涼”的對聯。洞門石壁上有一棵不老松,是貴縣舊八景之一。這棵小松樹自公元989年建寺時已有,一千多年來,不長高也不長大,總是老樣子,四季常青,令人稱奇。據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典故就源於此。

進入洞中,只見該洞上窟窿,下寬敞,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高15米多。因洞中有“石像天成,非鑿非刻”的天然石佛三尊及曆元到明,後人增刻已達三十餘尊,小石佛遍布崖上,故名石佛洞。該洞又是南山寺供奉如來佛祖及寺僧做佛事的地方,這尊如來佛像是新塑造的,高八米,故該洞又稱大殿。大洞是個文物豐富的大寶庫,不但有石佛、石象、石牛、石獅、石虎、石鯉,還有御書碑和飛來鍾等勝跡,以及歷代騷人墨客的詩詞、題額摩崖,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南山寺的摩崖碑刻有180多幅(塊),其中自治區博物館有拓片的50幅,是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御書碑

寺內有一塊極為珍貴的御書碑。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圖貼睦爾親王被流放海南島,中途來游南山。公元1323年奉召返京,重遊南山,並親書“南山寺”三字賜與寺僧。公元1328年圖貼睦爾登位,號文宗皇帝。後貴州(貴縣)州官撰跋刻《御書碑》立於石佛洞北壁下保存。

飛來鍾

洞的左側有一口大鐵鐘,叫飛來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一噸多,用槌擊之,發出巨響,山鳴谷應,聲播十里。鐘面鑄有“皇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乙丑歲正月”,“撫州匠人曾守政鑄造”等字樣。此鍾歷時近千年,為貴港市尚存16個鐵鐘之最,是全國十大名鍾之一,被列為廣西重點保護文物。這個古老鐵鐘原是廣州光孝寺的神物,它之所以神,據傳說,因它慕南山風景優美,香火興旺,在一夜之間從廣州飛來,自掛於大洞一根橫木之上,長鳴七天七夜而止。神鍾還能卜吉凶,知禍福,來人拜之、求之,都逢凶化吉,是南山寺又一奇寶。

觀音岩

大洞西側是觀音岩,與大洞相連,呈長方形,長約15米,寬5米多,從大洞拾級而上可到達。此岩是歷代石刻較多的地方,其中有講農業生產的,如清雍正年間曾兩度任貴縣知縣的天津人孫超群寫的“南山記”石刻碑文。文中提到當時貴縣還不懂種旱田,農民都是“以手拔草,困難開闢,亦難多種”。於是他推廣了北方旱地農具鐵鋤,對農民“躬行教種”,“數日間旱田之利益通曉”。他還滿有信心地說“將來之闢土必多,民生厚望矣”。

觀音岩寬敞明亮,舊社會官紳游山到此,必擺酒吟詩,清風南來,令人飄飄欲仙。因此,清康熙貢生、山水郎曾光國題刻“登臨即仙”。岩內有“鯉魚滴水”、“通天洞”勝景。關於鯉魚滴水有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鬱江鯉魚灣有條鯉魚精,到南山寺稱王作惡,民憤很大,被觀音菩薩施法使其現出原形,並把它拋到觀音洞頂的石壁上倒掛起來,鯉魚哭泣的淚水流到嘴邊滴下來,成了今天的“鯉魚滴水”奇觀,真是“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槳”。觀音岩西壁上有一洞口,洞道僅供一人沿崖攀登而上,半山上有小岩洞,過去建有魁星閣,曾是僧人住宿之地。這個洞叫“通天洞”,登臨者眼前即展現奇觀。“登臨即仙”,誰不雅興倍增?我游至此處,曾觸景生情,口占一絕:“古寺風光處處優,鯉魚滴水送清流。沿崖直上通天洞,掩映林光畫閣樓”。

在大洞東側,有兩個小岩洞,一稱流雲洞,清晨經常有雲霧從山外漫進。一稱流米洞,在洞頂石壁上有一似漏斗狀的小洞,以前有米從洞中流出,寺中幾人,米流幾許,不多也不少。這些米從那裡來呢?相傳是金龜和仙鶴去游伏波灘,見米船觸礁沉沒,將遺下的米運回南山寺的。但後來有個貪心和尚,把流米洞鑿寬,企圖讓米多出,把金龜和仙鶴辛辛苦苦運回的大米掏空了。金龜和仙鶴知道後,嘆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怒之下,從此不再去運米了。自此之後,流米洞也不再流米了。金龜和仙鶴終日坐禪,後來也仙化了。據說,南山二十四峰中的龜山、鶴山,就是當年金龜、仙鶴的化身。此外,在流米洞北側的石壁上還有個直通山頂的洞,險陡難上。洞中有條躍龍門的鯉魚,故稱石鯉洞。公元1872年有個學士游南山曾吟詩一首,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道:“胡不貫之柳,烹玉法一試?”意思是說:“為什麼不用柳條把那條鯉魚串回來蒸它吃呢?”鯉魚跳龍門,龍門就在這裡,你看,鯉魚已跳到洞口來了。

御書閣

在大洞東門附近,過去建有東樓“御書閣”,是安奉宋太宗賜御書224軸的地方,現已被毀無存。我們從大洞東門出來,沿著羊腸小道拾級攀登北上,只見半山峭壁上刻有“問心”兩字,用意似乎是要每個登山者回答:“繼續前進還是半途而止?”面對那“鳥道磐羊腸,怪石削雞距,天梯斷後連,下瞰毛骨豎”的險峻歷程,只有下定決心,“飛步白雲巔”,才能觀賞到那“石龕益奇麗”的景色。後人在“問心”旁建有個半山亭,讓遊人小憩後繼續攀登。有詩云:“一生能有幾回遊,勿在半山亭里休,南峰頂上風光好,古郡勝景目中收。”到了北極洞,十分涼爽,有“南北戶通”、“千里俯窺”的奇景。清乾隆初年,潯州知府李綺(江蘇人)有詩云:“未盡登臨興,還來絕頂游。俯身皆下界,極目見神州”。妙哉!尤為後兩句寫景抒情,情融於景,讀後令人振奮。北極洞又名葛仙岩,是公元四世紀晉代藥物家葛洪從廣東羅浮山來此山採藥煉丹時居住的地方。在這個岩的山腳下有個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動而出,水清味甜可口,水中含有丹砂,飲之可延年益壽。據傳說,當年葛洪就在泉眼邊築圍成井,取此井水到北極洞築灶煉丹。他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煉出了仙丹,修成了正果,成仙升天去了。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尊稱他為葛仙,北極洞又得名葛仙洞。那口井稱為仙人井,葛洪煉丹的灶稱為葛仙灶,今遺蹟尚存。清代舉人石崇先有《丹灶吟》云:“水雲深入好棲遲,行滿功成在此時。九轉靈丹真火候,三翻訊息登離奇。一天驀靜三更現,萬法全空五夜知。得道仙翁駕鶴去,長留丹灶使人思。”看來,一切均有證可考。

從北極洞出來,登上獅山頂峰,倚著嵯峨的山石,遠眺稻浪翻滾,蔗海蔥蘢,青山聳翠,郁水盪波,鬧市人涌,大道車流,真是氣象萬千。近看廿四峰羅列如畫屏,翠黛環立。宋代貴州(今貴港)郡守陳昭嗣作詩曰:“二十四峰稱小桂,山明水秀本從來。”1991年陪南寧市葵花詩社十老游南山時也吟道:“陪客南山再次游,攀登步上頂峰樓。披襟極目情無限,廿四奇峰眼底收。”可謂異曲同工。

舍利塔

從獅山頂峰沿石級而下,來到山背腳下的舍利塔。此塔共4層,高6米,寬2.5米,塔上端書“舍利寶塔”四字,下端有佛像浮雕一尊。塔旁有一石碑曰“南山舍利塔記”,碑高96厘米,寬76厘米。碑文有“佛光頻耀,震動人天,信女陳覺定喜舍桂鈔一千五百一十五元敬造石塔”等字樣。這個塔是民國年間,本邑南江村盛光庭得知南山寺末代住持李春崖收有普仁大師園寂時的一顆佛珠藏於廣東肇慶慶雲寺,便親到那裡索珠回來,即與當地紳耆龔雨庭、葉瑞庭、周景賢、林進才等人商議建舍利塔。隨後便以貴縣佛教協會名義發出緣部,向各方善男信女,廣結善緣,隨緣樂捐,並得到香港信女陳覺定大力支持,遂於1936年間全塔建成,將普仁大師的佛珠藏於塔內。

舍利塔前面是一片廣闊的悠閒林蔭地,內中有水塘。市政府已撥款興建動物園,並於2003年8月13日建成對外開放。動物園占地60畝,分為猛獸觀賞區、靈長類觀賞區、綜合表演館、兒童逗趣園等區域。展出東北虎、獅子、狒狒、犀鳥等極具觀賞價值的動物30多種200多頭(只),及包括黑熊、鳥類、猴子及寵物狗在內的綜合性表演。據了解,該園是廣西僅次於南寧市動物園的第二大公有動物園。南山寺動物園的建成開放,為南山景區增添了一個炫目的亮點。

菩提樹

舍利塔沿石級南下,回到南山寺門西側,甘液池邊,有棵遠近聞名的菩提樹,樹高16米,主幹直徑1.1米,葉大如掌,遮覆直徑達8米,四季常青,樹本名貝多羅,是佛教聖樹,相傳以前西天眾僧在此樹下宣講佛經,證菩提果,因而又稱菩提樹,因其稀有長壽,而成為南山寺之瑰寶。此樹原產印度,中國稀有,南山寺和廣東羊城光孝寺各有一棵,合起來齊名。貴港人曾紹箕於1686年作《南山即景》詩時曾提到菩提樹云:“行看池邊菩提樹,靈鳥枝頭學梵音”,據此推斷,南山寺菩提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但迄今還是青翠挺拔,枝繁葉茂,未顯龍鍾老態。更奇的是,將菩提葉浸於水中,存其盤脈,儼如薄紗,寺中僧人曾用以寫經,可存千年,今人用作書籤,可防蛀蟲。

交通信息

南山寺距城區中心約四公里。從市新世紀廣場乘8路公共汽車,跨過鬱江大橋,就到南山寺附近的文筆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